在育儿的漫漫征途上,我们都怀揣着为孩子打造最优质成长环境的美好心愿。然而,有一种现象正悄然侵蚀着孩子的成长根基,那便是 “假性带娃”。它如同隐匿在日常育儿生活中的暗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潜藏着巨大危机,正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众多家长的警觉。
在很多家庭中,宝妈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明明老人帮忙带娃,自己理应轻松一些,可为何感觉带娃的压力丝毫未减,甚至愈发崩溃?深入探究后发现,“假性带娃” 是重要根源。
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资匮乏、子女众多的年代,那时的育儿理念多聚焦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如今帮忙带孙辈,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只要孩子不饿着、不磕着,便是尽到了责任。于是,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电视、手机成了常用的 “安抚神器”。曾有一位宝妈无奈倾诉,自家孩子才 3 岁,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长达 3、4 个小时,老人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就万事大吉,却全然不顾孩子稚嫩的眼睛正遭受着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的严重伤害。
从心理学专业视角剖析,长期处于这种 “放养式” 带娃环境下的孩子,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极易迷失方向,养成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刻意练习》中指出,众多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父母都采用了严格且科学的教育方式,通过精心引导与严格监督,助力孩子克服成长路上的重重阻碍,避免半途而废。反观 “假性带娃”,由于缺乏大人的有效约束,孩子往往会沉溺于玩耍的天性中,对不良行为习惯毫无抵抗力,逐渐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隔代亲” 在许多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老人对孙辈的疼爱本无可厚非,可一旦过度,便演变成了 “溺爱” 的温床。这种溺爱,看似是满满的爱意,实则如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对 “溺爱” 的定义为,照顾者对孩子给予过度关注与保护,致使孩子失去自我成长、锻炼的机会。在被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滋生出自私自利、缺乏自律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诸多问题。例如,有些老人带孩子外出,孩子只要哭闹着想要买零食、玩具,老人便会毫不犹豫地满足,哪怕孩子家中已有大量类似物品。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 “只要哭闹就能达成心愿” 的错误认知,变得任性妄为、以自我为中心。更为严重的是,过度溺爱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导致孩子胆小怯懦、过度依赖他人,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探究隔代亲背后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祖父母与父母在育儿角色上存在本质区别。祖父母无需承担孩子教育失败的直接责任,他们更多地享受着与孙辈相处的欢乐时光,认为宠溺孩子能增进彼此感情。而父母则需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深知良好习惯与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这一差异使得老人在带娃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无原则迁就孩子的情况,哪怕明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为了让孩子亲近自己,也会选择纵容。
在我国传统观念里,长辈帮忙带娃是常见现象。但必须明确,长辈的帮助是情分,而非本分。由于成长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两代人在育儿观念上产生冲突在所难免。面对这种情况,沟通至关重要。若经过充分沟通,双方观念仍难以达成一致,那么父母需重新审视育儿方式的选择。若条件允许,父母亲自带娃无疑是最佳方案,既能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关爱与教育,又能有效避免因观念差异引发的矛盾,为孩子营造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若无法亲自带娃,选择专业、理念相符的育儿嫂也是一种可行途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糖糕妈妈育儿网 » 假性带娃正在奶奶群体中流行,奶奶觉得尽到义务,妈妈却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