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给宝宝把屎把尿?看完看你还敢不敢!

有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频繁尿裤子,家长以为是孩子胆子小,不敢和老师说自己想上厕所。其实,你不知道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把屎把尿造成的。

时常听到老一辈的奶奶、姥姥们在小区楼下热议的话题:“我们家孙子,一出了月子就不尿炕了,我就看的表,到点抱起来一把就尿了,可乖了。”

旁边还不少有人附和着:“我家也是,我家也是,晚上睡觉前把一次,夜里12点一次,3、4点钟天快亮了再把一次,根本不会尿床!”

全都是满满的成功育儿经。

而年轻的妈妈们,听着过来人侃侃而谈的育儿经验,心里虽然会嘀咕:“医院的育儿课堂里早就讲现在要科学育儿,把屎把尿对孩子不好。”但却因为自己不经手带娃,根本没有家庭话语权。

事实上,把屎把尿对孩子的危害,可不仅限于我们所已经熟知的生理方面。无法引起重视的行为导致过来人的育儿方法在科学的呼声之下依旧一代一代的延续着。

那么,当你知道把屎把尿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就一定不会再这么做了。

01 被搞乱的神经反射

婴幼儿阶段,孩子的大脑快速发育,而自主排尿的反射建立,大概在孩子一岁半左右。在此之前进行把屎把尿的行为训练,对孩子造成最大的心理危害在于破坏了孩子大脑的自主反射建立。

就是说,原本孩子自己想小便的时候,大脑会接收到来自膀胱的信号,再将信息传递给尿道括约肌进行小便排尿。

但是,被把屎把尿的孩子大脑的信息建立是:被家长抱起来两手抓着双腿的这个动作成为要小便的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大脑再传递信息给尿道括约肌进行小便。

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两种大脑反射建立之间的不同。只有在孩子3岁独立上幼儿园后,这种被干涉后的反射系统而导致的各种问题才会全部显现出来。

比如最常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常常因为没人提醒而尿裤子。这类需要成人不断提醒要去上厕所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把屎把尿破坏了孩子自主反射系统的建立。

这种不必要的尿裤子“挫折”,大部分孩子在入园半年左右的时间能够顺利克服,但少数孩子甚至到七八岁都难以过渡。而因此带来的内向、胆小的心理影响却深刻的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随时有可能侵扰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影响孩子自信和成就感的建立。

02 引发社交退缩的元凶

家长在面对经历尿裤子“挫折”的孩子,往往误以为是孩子胆子小,不敢和老师说,才导致的尿裤子。这时候,家长无论是主动引导孩子还是拜托老师定时提醒。都会给孩子造成“我自己不行”的心理印象,导致孩子难以面对同伴,引发不爱说话、社交行为退缩等胆小内向的问题。

而这种表现反过来映证了家长的错误以为。却从来都不知道这个结果其实是被“把屎把尿”的行为引发的。

如果幼儿园老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对班级其他孩子进行正向引导,这类孩子还会被同伴嘲笑、谈论,甚至是孤立。这就对正处在同伴交往阶段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社交压力,而严重的影响孩子与同伴联结的需要,变得越来越不敢和同伴玩耍,性格逐渐懦弱、孤僻起来。

03 错失独立成长的时机

孩子心理品质的建立早在婴幼儿阶段就已经开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次“学会”都伴随着心理能力的成长和发展。比如,学会翻身、学会喊妈妈、学会玩耍、自主排泄等,这种自然成长规律的背后都是孩子强大心理品质发展的结果。

强行把屎把尿,这种自然成长的过程被外界肆意干涉破坏,孩子心理独立成长的时机和载体就被无端端的毁灭了。

所以,提倡不给孩子把屎把尿,让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对自己的各种需要有一个认识到理解的心理成长的空间存在。

父母亲只需要等待,等待孩子出生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当孩子发展到自主控制阶段,能有一个练习控制自己身体的机会和空间,孩子的心理能力得到足够的锻炼。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才能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

伴随着这个良好的开端,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一系列自主行为就不再需要父母一一教会。因为孩子内在的自主控制系统已经建立,外在行为的发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父母亲需要做的仅仅就是允许,允许孩子做的还不够好,允许孩子有更多练习的机会,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下慢慢掌握这些生活的基本能力。

04 写在最后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过程,看似无足轻重的“把屎把尿”,方便了家长带娃,却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有可能是“蝴蝶效应”般的深远影响。

那么,现在你已经完全知道了把屎把尿给孩子带来的严重问题。你还会这么做吗?你还会允许过来人这么坚持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糖糕妈妈育儿网 » 还在给宝宝把屎把尿?看完看你还敢不敢!

分享到: +

评论 沙发

换个身份

  • 昵称 (必填)
  • 邮箱 (选填)
  • 网址 (选填)
嘿,欢迎咨询